横滨的夏夜飘着细雨,体育场的灯光把草皮照得发白。内马尔站在点球点前,34岁的脊背依然挺拔,但呼吸带着肉眼可见的沉重。这是奥运会男足1/4决赛对阵墨西哥的第7轮点球决战。此前六轮,双方弹无虚发。空气凝滞得能拧出水——只要他罚进,压力将如山崩般倒向墨西哥最后一位主罚者。
助跑,摆腿,射门!皮球如离弦之箭直窜球门右上角!墨西哥门将奥乔亚判断对了方向,身体极致舒展,指尖却仍差之毫厘。就在巴西替补席的拳头即将挥向空中的刹那——“砰!”一声沉闷而尖锐的巨响,狠狠撞碎了所有期待。足球狠狠砸在横梁与立柱的交角,无情地弹回场内!
时间仿佛被按下了暂停键。内马尔僵在原地,眼神穿过雨幕,失焦地望向那仍在微微震颤的门柱。几秒死寂后,墨西哥人的狂吼如海啸般席卷球场。他缓缓地、缓缓地屈膝跪倒在湿漉漉的草皮上,双手死死捂住脸庞。队友们冲过来想扶起他,却被他无声推开。雨水混着泪水,从指缝间蜿蜒流下,洗刷着绿茵场上最刺目的失意。
他身后,年轻的巴西天才们——像里沙利松、安东尼——茫然失措地站着,如同目睹信仰崩塌。替补席上,有人痛苦地遮住眼睛,有人颓然跌坐。教练雅尔丁的战术板滑落在脚边,无人拾起。横滨的这个雨夜,冰冷地宣告了足球王国卫冕奥运金牌的梦想,连同内马尔个人奥运生涯的最后一搏,被那一声来自门柱的残酷判决,彻底终结。
回望整场120分钟的鏖战,内马尔已倾其所有。面对墨西哥队极具纪律性的高位压迫和快速反击,巴西的华丽桑巴步履维艰。作为球队的灵魂与绝对核心,内马尔几乎一人扛起了组织与突破的双重重担。上半场第37分钟,他招牌式的“海狮过人”在左肋部撕开防线,如手术刀般的直塞穿透三人,可惜跟进的队友将球打高。
下半场伊始,他连续两次精准的长传转移,瞬间瓦解了墨西哥精心布置的中场绞杀,为巴西队创造出宝贵的两次禁区前沿远射机会,其中一次重重砸在横梁上!
岁月与密集赛程的痕迹终究无法完全掩盖。相比于八年前在里约奥运会决赛加时赛打入致胜点球、率领巴西首夺奥运金牌时那个无所不能的自己,此刻的内马尔,在高速冲刺后的恢复显得稍慢,在墨西哥年轻后卫轮番不惜体力的贴身绞杀下,标志性的连续突破少了些往日的锐利。
一次反击中,他踉跄着将球护出边线后,双手撑膝、大口喘息的镜头,被转播镜头敏锐捕捉,无声诉说着老将的力不从心。
他依然是场上创造威胁最多的球员,他依然用每一次触球和跑位诠释着大师的视野与意识。但当墨西哥在第83分钟凭借一次犀利的快速反击(三分钟内连续两次阻断巴西队攻势,最后由阿吉雷在禁区混战中低射破门)顽强扳平比分时,内马尔眼中一闪而过的,不仅是失球的懊恼,更有一种深刻的无助感——他预判到了对手的反击路线,他已用最大声量呼喊队友回防,但身体的滞后让他无法像巅峰时那样瞬间回追到位进行关键拦截。
这份“心有余而力不足”,或许比淘汰本身更令他心碎。
混合采访区刺眼的灯光下,内马尔出现了。他换下了湿透的战袍,套着一件简单的黑色T恤,眼眶通红,肿胀未消,眼神疲惫而空洞。面对如林的麦克风和记者们小心翼翼抛出的问题,他长时间沉默,喉结上下滚动,似乎在极力压制翻涌的情绪。
“我……很难用语言形容此刻的感受。”他的声音沙哑低沉,带着浓重的鼻音,“我们付出了全部,战斗到了最后一刻。点球……点球就是一场赌博。今天上帝没有站在我们这边。”他停顿了很久,目光投向远方虚无的一点,“这是我最后一届奥运会了。这个结局……非常、非常艰难。
”当被问及是否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时,他没有直接回答,只是轻轻摇了摇头,嘴角牵起一丝苦涩的弧度:“足球世界里,永远有人离开,也永远有人到来。重要的是过程……我们曾为梦想拼过。”说完这句,他微微颔首致意,在工作人员的护送下迅速离开。那背影,承载着难以言说的沉重和落寞,与八年前里约马拉卡纳球场那个身披国旗、狂喜奔跑的金色身影,恍若隔世。
2012年伦敦,初出茅庐的绝世天才,身披10号,如一道绿色闪电席卷英伦。半决赛对阵韩国,他上演帽子戏法,风华绝代。然而决赛对阵墨西哥,他全场被重点盯防,无力回天,最终1-2告负屈居亚军。那次,他哭得像个孩子,银牌在领奖台上显得格外刺眼。
2016年里约,本土作战,领袖担当。小组赛磕磕绊绊,淘汰赛历经加时、点球轮番考验。决赛对阵德国,加时赛第108分钟,是他冷静地罚入那粒价值连城的点球,一锤定音!终场哨响,他跪地掩面,释放着所有的压力与狂喜。那枚梦寐以求的金牌,是他献给祖国最珍贵的礼物,也仿佛为他辉煌的职业生涯加冕了最后一块重要拼图。
2020东京(2021年举办),以超龄球员身份,带着卫冕的重任,更带着一份为职业生涯“圆满句号”而来的执念。小组赛首战德国,他精妙助攻理查利森破门,宝刀未老。岁月终究不饶人,密集的赛程和年轻对手
发表评论